Poohsi

生活的艺术 - 林语堂 본문

어학

生活的艺术 - 林语堂

Poohsi&Company 2025. 4. 9. 09:31

 

 

 

 

 

0:00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林先生的作品 名字叫做生活的艺术 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 咱们先来聊点八卦
0:09
说说林先生和鲁迅的不和 很多人都知道 在鲁迅眼里 林雨堂就是一个在中国人民水深火热之时
0:18
空谈性灵的小资文人 他的文学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麻醉文学
0:25
当然 鲁迅的指责绝不是胡说八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追求道家式的逍遥乐观和闲事超脱
0:34
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习惯于批判国民裂根性的鲁迅 哪受得了林雨堂一天到晚在美五国五名享受生活的乐观呢
0:46
不过 时过境迁 今天再来反观林雨堂先生的人生哲学 身处消费时代 忙碌社会的我们是不是会给予他更多的理解 甚至平添一点羡慕呢
1:00
在这本书里 林先生告诉我们 城市是唯一的天堂 在这天堂里
1:06
咱们应该如何发掘自己内心放浪形骸的渴望 如何享受自然与俗物带来的本真愉悦 如何不仅不慢的
1:16
行吟有关如何堂而皇之的诗意其虚呢 在这繁盛
1:23
浮躁充满变数的时代 独独淋雨糖或许真的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久违的慢活体验和朴素的幸福感
1:32
让我们充满生活审美的热情 将自己的日子活出美感 赋予人生崭新的风格
1:40
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桩美不胜收的
1:46
艺术 你知道吗 其实 林雨唐先生是第一位以英文写作杨明海外的中国作家
1:54
和苏东坡传一样 这本生活的艺术也是用英文写的 并且最先在美国出版
2:01
在这本书中 林宇堂先生一语倒破了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他说 中国和西方的学问最大的差异就是
2:10
西方有太多的专门知识而缺少重视人情的知识 而中国呢
2:17
则是太关心生活问题 缺少专门的科学 这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 但却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2:28
他在文中写道 中国人的哲学因为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极端不相信逻辑及智能
2:36
就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本身有直接亲热感觉的东西 而不肯让他归纳到任何一种体系里去
2:45
因为中国人的哲学里有健全的现实意识 纯然的动物意识和一种明理的精神
2:52
因此 反而压倒了理性本身 而是矮板的哲学体系无从产生
2:58
中国有如道士三教 每一种教都是宏大的哲学体系
3:05
但他们都曾被健全的常识所冲淡 因而都变成追求人生幸福的共同问题
3:12
中国人对任何一个哲学观念 信仰派别都不愿专心的相信
3:18
或过分起劲的去研究 孔子的一个朋友对他说 他常常三思而后行
3:26
孔子则诙谐的回答 说 死两次就好了 一个哲学派别的信徒最多 不过是一个哲学的学生
3:35
可是 一个人则是生活的学生 或者竟是生活的大师
3:42
所以啊 在林先生看来 中国人过的是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的生活
3:48
我们中国人虽然不太重视智能 但是颈中肉体也尊重精神
3:54
具有深沉的智慧 同时又拥有轻松的快活 熟悉事故 但又有很孩子气的天真
4:02
林先生把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归结为三点 第11种 以艺术眼光对待人生的态度
4:10
第21种哲理上的友谊回归简单 第31种合理尽情的
4:17
生活理想这种生活哲学是教人享受人生的 那 对此
4:24
我们的古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怎样才算最会享受人生呢
4:32
嗯 听到这个问题 你可能想起庄子的逍遥游和陶渊明的规曲来袭词了吧
4:39
的确 很多中国文人似乎天生就具备一种仪式而独立的自由情怀
4:46
和潇洒走一回的随和态度 苏东坡就是如此吗 在这本书中
4:52
林宇唐先生就为我们详细演绎了庄子 孟子 子思老子
4:59
以及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勾勒出中国古人们关于享受生活的种种观念
5:07
他写道 一切中国哲学家在不知不觉中所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
5:13
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 谁最会享受人生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 不去寻找 那是不可得的事物
5:23
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我们认识的只是些不完美的 曾死的人类的本性
5:32
最重要的问题是 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 使我们得以和平的工作
5:38
旷达的忍耐 幸福的生活呢 回到我们自身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5:45
自我完全是真正的自我吗 你在追逐生活的外在物质时 是不是正如庄子所见
5:53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呢 见得而望其行 建立而望其真
6:00
螳螂和蝉都为了外物而忘记自身的危险 你在一日复一日的追逐中
6:07
是不是早已忘记了自我的本身呢 孟子也很赞成庄子的说法 认为
6:15
人性这个东西啊 已经在渐渐消失了 哲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人性
6:21
并且负责把人性给找回了 这里的人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
6:30
孟子还说了 文明的人为了生活失去赤子之心 就像山上的树木被斧头砍光了一样
6:38
最会享受人生的人必须是一个 热忱的 悠闲的 无恐惧的人
6:45
秦志勇 三者缺一不可 至于我们口中常提到的中庸哲学呢
6:53
其实是道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的结合体 它介于城市的突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
7:04
这种哲学会产生和谐的人格 我们从这种人格中可以看见人生的欢乐
7:11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吧 陶渊明就是拥有这种人格的典型代表
7:18
事实上 陶元明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的奇怪特质 是灵与肉的奇怪混合
7:25
既沉免于肉欲 但有寻求超脱 雾外 其情与心灵始终和谐
7:32
他算得上是一个理想的哲学家 那什么是理想的哲学家呢
7:38
林先生说 理想的哲学家就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留于粗鼻的人
7:45
一个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的人 一个能够生活于超脱之境而不仇视人生的人
7:54
事实啊 正如林雨唐先生指出的那样 我们演戏的欲望根深蒂固
8:01
常常忘记离开舞台 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以过 因此我们一生辛辛苦苦的工作
8:09
并不依照自己的本性为自己而活 而只是为社会人士的喝彩而生活
8:17
为他人做架商了 中国的古人们意见虽然参差不一
8:23
但都一致认为 人类必须有智慧的过着幸福生活的勇气 当下有一句流行语
8:31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寻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8:38
照着自己的意愿和本性去追寻理想精彩的生活 这
8:45
其实就是享受人生了 很多人说我天天忙着挣钱 哪来时间去想了
8:54
享乐只是那些谈笑间挥金如土的富人才能拥有的奢侈 有钱才有钱
9:02
真的是这样吗 林雨堂先生可不敢苟同 他说萧贤的浪漫崇尚绝不是有产阶级者的享受
9:12
说白了就是不是你有钱才能享受悠闲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这种悠闲生活其实是穷仇潦倒的文世所崇尚的
9:23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苏东坡了 如果你不清楚 建议你去听听苏东坡传吧
9:31
林先生认为萧贤的浪漫崇尚根本就是贫民化的 那怎样的人才能享受悠闲的生活呢
9:40
林先生说 他必须要有丰富的心灵 有简朴生活的爱好
9:46
并且对于身材知道不大在心 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
9:52
人生是仅够他享受的 只需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 一个恬静的心地
9:59
和乐天 旷达的观念 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
10:05
就好 而为什么很多人却不能领略这个城市生活的乐趣呢
10:12
因为啊 他们不深爱人生 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
10:20
你是这样的人吗 死亡意味着什么
10:26
死亡意味着一切的逝去呀 想来是一件恐怖荒凉的事情
10:32
在这样一件似乎百害无一利的事情上 林雨唐先生却察觉出了他对享乐的意义
10:41
我们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灭绝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
10:47
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人生只有一个 过完这一世也就没有了
10:54
在感觉上 这充满了悲哀的诗意情调 不过那些深爱人生的人
11:01
却从这种悲哀中得到新的启示 那就是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失的时候
11:08
尽情的把他享受 事实上 只要我们消除了永生观念
11:15
生活上的问题都简单 人类的寿命有限 因此我们就必须把生活调整
11:23
在现实的环境之下 尽量的过着快乐的生活 即视爵士曾说
11:30
如果人们认为城市是唯一的天堂 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
11:35
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苏东坡的诗中也有 是如春梦
11:42
了无痕的句子 也正因为如此 他那么深刻坚决的爱好 人生
11:50
林雨堂将中国人的传统死亡观念和时间意识讲得非常透彻
11:56
他说 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 相信生命像一只烛光 总有一日
12:04
要熄灭的 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 它使我们清醒 使我们悲哀
12:11
他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失意 此外 还有一层最为重要
12:18
它是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方设法过一种合理的 真实的生活
12:25
随时使我们感悟到自己的缺点 它也使我们心中平安 因一个人的心中
12:32
有了那种接受恶劣遭遇的准备 才能够获得真平安 正因为有死
12:40
我们才要好好生活 的确 李宇堂先生提醒了我们 最珍贵的幸福是明知他好景不长的幸福
12:52
最难得的享乐是清楚 他转瞬即逝的享乐 深安其难得珍贵则更要得意尽欢
13:04
花开看者直 须者莫待无花空者之
13:10
享受当下 不是对珍贵的浪费 反而是最深沉的
13:18
珍惜当代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应该不多吧
13:23
很多人一提起宗教 便想起迷信唯心主义和怪力乱神之类的负面词汇
13:32
那如果提起文艺呢 有人就开始责舌头了 文艺是什么 文艺就是小资情调就是附庸风雅吗
13:42
而林雨堂先生是怎么看这两种观点的呢 他说 你们这些人呢
13:49
简直就是对生活麻木不仁之后的自欺欺人 在林先生眼里
13:55
文艺和宗教都是好到极致的东西 而且好的地方都一样 他说
14:03
艺术 诗歌和宗教的存在 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
14:09
赋予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 我们正需要谈
14:17
因为当我们上了年纪的时候 我们的感觉将逐渐麻木 对于痛苦
14:23
园区和残酷的情感将变为冷淡我们的人生想象
14:29
也因过于注意冷酷和琐碎的现实生活而变成歪曲了 现在幸亏还有几个大诗人和艺术家
14:39
他们的那种敏锐的感觉 那种美妙的情感反应和那种新奇的想象还没失掉
14:46
还可以行使他们的天职来维持我们道德上的良知 好比拿一面镜子
14:54
来 照我们已经迟钝了的想象 是枯竭的神经兴奋起来 这样说来
15:01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 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 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
15:09
一种警告 他教我们在角势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 真挚
15:16
他应该可以使我们恢复到健康幸福的生活 使我们从过分智能活动所产生的婚热中恢复过来
15:26
他应该可以使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 重拾我们的理性和本有的天性
15:32
发生联系 有 恢复原有的本性 把那脱离生活中以毁坏的部分收集起来
15:40
重变成一个整体 嗯 怎么样
15:47
林先生说的没错吧 当今社会 很多人觉得生活好累呀 没意思
15:54
觉得人生不能就只剩眼前的苟且 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16:00
要梳理庸常生活 要寻求对生活的陌生化体验 要告诉自己每天都是一种新的练习巴拉巴拉巴拉
16:11
其实啊 类似的话 林先生早说过了 并且说得更加深刻
16:17
和直白 他说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
16:23
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 有了美而没有爱 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 有了公益而缺乏慈悲
16:33
有了礼貌而无一颗温暖的心 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呀
16:42
因此 林先生甚至认为 就算是号称给予人智慧的哲学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害
16:51
其危害甚至比我们失去生命本身的感觉更大 这又怎么说呢
16:58
事实上 在林先生看来 知识的愉快 谈话的欢乐和幻想的喜悦
17:04
都不如去吃一顿丰盛的餐食来的开心来等等 你是不是怀疑听错了
17:12
怎么一代国学大师说知识的愉快不如吃一顿饭来得开心呢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
17:20
你没听错 林先生说了 哲学家总幻想这世界上
17:26
有一样比现实本身所能证明着更为伟大合理的完美 把一切东西都化成公事事的
17:34
娇柔造作的太简单化的东西其实林先生也承认 只要不太过分
17:42
这种对于完美的东西所生的喜悦倒也是好的 不过他提醒我们
17:48
许多没有发现这个简单整齐的图示的人们 他们也照常快乐
17:55
我们没有这种东西也能生活 所以他有些傲娇的说
18:01
我情愿同一个黑种的女佣人谈话 而不愿和一位数学大家谈话
18:07
他的言语比较具体 笑也笑得较有生气 和他谈话至少对于人类天性可以增长一些知识
18:16
我是唯物主义者 所以在无论什么时候 总是喜欢猪肉 而不喜欢诗歌
18:23
宁愿放其宗哲学 而获得一片伴着好酱汁的交黄松脆的
18:29
精肉 怎么样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在想 林雨堂先生这位看似平和的老头 怎么还有点与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了
18:41
那可不 他这样不同寻常的高论还多着呢 林先生还说
18:48
人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 说独身主义是文明的畸形产物 说西装是不合人性的东西
18:57
说效率高 守时 追求成功是美国人的三大恶习
19:03
说中国的议教图也是信上帝的 在这些看似荒谬的说法背后 其实都蕴含着无穷的生活智慧和深邃的
19:15
人生思考 等待我们继续去发现

 


📝 임어당(林語堂, Lín Yǔtáng)

중국 현대의 대표적인 수필가이자 언어학자, 번역가, 철학자, 유머 작가


🟩 1. 福建省龍溪에서 가난한 목사의 아들로 태어났다.

他出生於福建省龍溪,是一位貧窮牧師的兒子。
Tā chūshēng yú Fújiàn Shěng Lóngxī, shì yí wèi pínqióng mùshī de érzi.
→ 그는 푸젠성 룽치에서 태어났으며, 가난한 목사의 아들이었다.


🟩 2. 聖約翰大學(상하이) 졸업 후, 北京淸華學校 영어 교사로 근무했다.

他畢業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之後在北京清華學校任教英文。
Tā bìyè yú Shànghǎi de Shèng Yuēhàn Dàxué, zhīhòu zài Běijīng Qīnghuá Xuéxiào rènjiào Yīngwén.
→ 상하이에 있는 세인트 존스 대학을 졸업한 후, 베이징 칭화 학교에서 영어를 가르쳤다.


🟩 3. 1919년 하버드 대학 유학, 석사 학위.

1919年,他前往哈佛大學留學,並獲得碩士學位。
1919 nián, tā qiánwǎng Hāfó Dàxué liúxué, bìng huòdé shuòshì xuéwèi.
→ 1919년에 하버드 대학으로 유학을 가 석사 학위를 받았다.


🟩 4. 1921년 독일 유학, 1923년 언어학 박사 취득.

1921年,他前往德國,在耶拿大學與萊比錫大學學習,1923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
1921 nián, tā qiánwǎng Déguó, zài Yēná Dàxué yǔ Láibǐxí Dàxué xuéxí, 1923 nián huò yǔyánxué bóshì xuéwèi.
→ 1921년 독일 예나 및 라이프치히 대학에서 공부하고 1923년에 언어학 박사 학위를 받았다.


🟩 5. 이후 베이징대, 여자 사범대 교수로 활동.

此後,他曾任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Cǐhòu, tā céng rèn Běijīng Dàxué yǔ Běijīng Nǚzǐ Shīfàn Dàxué jiàoshòu.
→ 이후 베이징대학교와 베이징 여자 사범대학교에서 교수로 재직했다.


🟩 6. 1926년 샤먼대 문학장, 1929년 이후 둥우대 영어 교수.

1926年,他前往廈門,擔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1929年後任上海東吳大學英文教授。
1926 nián, tā qiánwǎng Xiàmén, dānrèn Xiàmén Dàxué wénxuéyuàn yuànzhǎng, 1929 nián hòu rèn Shànghǎi Dōngwú Dàxué Yīngwén jiàoshòu.
→ 1926년 샤먼대로 가 문학장을 맡았고, 1929년 이후엔 상하이 둥우 대학에서 영어 교수로 일했다.


🟩 7. 1932년 유머 잡지 《논어》 창간, 사회 풍자.

1932年,他創辦幽默雜誌《論語》,諷刺並批評當時的中國社會。
1932 nián, tā chuàngbàn yōumò zázhì “Lúnyǔ”, fěngcì bìng pīpíng dāngshí de Zhōngguó shèhuì.
→ 1932년에 유머 잡지 《논어》를 창간하여 당대 중국 사회를 풍자하고 비판했다.


🟩 8. 영어로 수필도 쓰고, 고전을 번역해 중국 문화를 소개.

他以英文寫散文,並翻譯中國古典文學,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Tā yǐ Yīngwén xiě sǎnwén, bìng fānyì Zhōngguó gǔdiǎn wénxué, xiàng Xīfāng jièshào Zhōngguó wénhuà.
→ 영어로 수필을 쓰고, 중국 고전을 번역하여 서양에 중국 문화를 알렸다.


🟩 9. 1935~1966년 미국 거주, UNESCO·UN 활동.

1935年至1966年,他居住於美國,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部長與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顧問。
1935 nián zhì 1966 nián, tā jūzhù yú Měiguó, céng dānrèn Liánhéguó Jiàokēwén Zǔzhī yìshù bùzhǎng yǔ Liánhéguó Dàhuì Zhōngguó dàibiǎo gùwèn.
→ 1935년부터 1966년까지 미국에 거주하며 유네스코 예술부장과 UN 중국 대표 고문을 지냈다.


🟩 10. 1954년 난양대학 창립 참여, 1966년 타이완·1967년 홍콩 중문대학 교수.

1954年,他參與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辦,1966年移居台灣,1967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1954 nián, tā cānyù Xīnjiāpō Nányáng Dàxué de chuàngbàn, 1966 nián yíjū Táiwān, 1967 nián chéngwéi Xiānggǎng Zhōngwén Dàxué jiàoshòu.
→ 1954년 싱가포르 난양대학 설립에 참여했고, 1966년 타이완으로 이주, 1967년에는 홍콩 중문대 교수로 활동했다.


🟩 11. 대표 저서 《生活的藝術》

代表著作《生活的藝術》,講述生活中的哲學與智慧。
Dàibiǎo zhùzuò “Shēnghuó de Yìshù”, jiǎngshù shēnghuó zhōng de zhéxué yǔ zhìhuì.
→ 대표 저서 《생활의 발견》(생활의 예술)은 삶 속의 철학과 지혜를 담고 있다.